
点击蓝字
(图片引自网络)
本期嘉宾
邓 煦 嘉维律所律师
刘俊海 中国大学法学院教授
收购化妆品空瓶的黑色产业链
一个用完的化妆品空瓶,有人以数十元,甚至数百元的高价求回收。近期,二手平台收购空瓶的疑似“黄牛”众多,出售空瓶的帖子一经发布,几乎都会被秒拍。市民吴女士近日以120元出手了自己的一个闲置化妆品空瓶,之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一个玻璃瓶,对方为什么会出120元购买呢?我们来听吴女士怎么说:
吴女士:
就在玩手机的时候,看见闲鱼上出了一条推送,有人高价收购化妆品的空瓶子,正好我手里有一瓶,也没什么用,就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他出120元收购我这个空瓶子,事后我觉得挺奇怪的,就一个空瓶子怎么卖到了120元。不正常的交易行为还是有些担心,就来到了公安局报了警。
(图片引自网络)
有媒体记者以用户身份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联系到多名收购化妆品空瓶的买家,发现像某些售价较高的品牌空瓶很受欢迎,尤其是其热门产品,如精华液、面霜等。以某品牌的一款知名面霜产品为例,其线上旗舰店售价为3580元,而空瓶的价格则可卖到200-500元左右。决定价格的因素包括瓶身包装的新旧版本、批次、是否过期、配件是否齐全等。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买家均表示自己收购化妆品空瓶,然而在被问及收购用途时,他们却开始言辞闪烁。
不久前,扬州市广陵区公布了一起“真瓶装假货”的售假案件。涉案团伙从二手平台购买大量正品化妆品空瓶,并将正品化妆品掺假稀释后灌装售卖,冒充成代购版本在网购平台对外低价销售,非法所得金额达3100万元。
(图片引自网络)
以某品牌知名面霜为例,假设其空瓶回收价格为500元,如果被包装为正品后以原价3折贩卖,那么也意味着背后产生了约500元/瓶的巨额利润。骗局曝光后,许多网友在评论区表示:“瓶子是正品,这让消费者怎么判断!”。
出售空瓶的消费者要承担责任吗?
目前,收购空瓶以造假的手法已被相关平台关注。有些二手平台搜索空瓶后,会收到风险提示。真瓶装假货,很具欺骗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此举还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的违法行为,是对正牌化妆品知识产权的侵犯。在对不法商家予以定罪量刑时,出售空瓶的消费者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图片引自网络)
嘉维律所律师邓煦介绍说,出售者若主观上明知他人收购后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且客观上积极帮助,应当认定实施了共同犯罪。此种情形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邓煦:
不法分子利用空瓶出售假冒的商品,首先肯定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也严重侵犯了品牌方的权益,它是一种民事侵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还涉嫌犯罪。
我们的消费者将自己的空瓶出售给了不法分子,消费者如果有审查不严的疏忽过错的话,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制假分子的用途,针对这种相应空瓶所制作的假冒产品,我们的消费者也涉嫌共同民事侵权。
虽然一般来说我们的消费者出售的数量很小,权利人取证的难度也很大,所以实践中一般不会被索赔,但是这种行为仍然应当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同时从长远来说,这类行为也是损害了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助长了这种制假行业,也难保自己不会买到这种假冒的产品。
提供交易的平台需发挥好监管作用
对于可能依然存在各类隐形空瓶交易的二手交易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平台方也要发挥好监管机制,让空瓶回收灰色产业链受到更多阻力。邓煦律师介绍:
邓煦:
作为平台来说,应该加大对相关信息的审核力度,发挥好自己的监督作用。平台上如果出现这类空瓶回收信息的时候,平台应当对这种用户的相应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是否具有合法的回收用途,是否受到品牌方的正规委托。
如果说这种相应的化妆品品牌根本没有相应的回收业务,同时用户也没有环保或者其他合法的用途,那么就很有可能存在制假或者售假的这种动机。同时在消费者交易的过程中,平台还可以对此类信息设置一些弹框提醒,告知消费者此类交易可能存在一些风险,避免不知情的消费者在无形当中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帮凶。
(图片引自网络)
建议化妆品牌健全正规回收渠道
二手平台是否担责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其是否采取积极的审查机制、投诉处理规则并予以执行,如用户已多次反馈并投诉但平台怠于处理的,虽然难以从刑事层面认定平台属于共同犯罪,但平台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中国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化妆品品牌有必要建立健全正规回收渠道。据报道,目前各大品牌商中仅有个别品牌提供回收空瓶的服务。如果能引导或鼓励品牌企业回收自家空瓶,既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企业品牌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刘俊海:
很多的企业还没有建立非常周全的回收体系,消费者有的时候也很难辨别究竟这个收购方是制假售假,还是作为环境保护的回收企业回收垃圾的,导致了真假难辨的困局。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鼓励相关的生产商在国内尽量建立相关的高档品牌的回收体系,封闭运行或者委托一些有信用的有资质的企业。李逵干不过李鬼真假难辨的话,真正的品牌企业的产品也会遭遇滑铁卢。
(图片引自网络)
消费者谨慎判别空瓶回收信息
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不贪“小便宜”、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的同时,也要谨慎判断空瓶回收的信息,避免为不法分子提供制假售假的便利。
刘俊海:
二手平台或者其他相关的平台,应当运用大数据的手段,过滤那些有可能孕育着黑色产业链的回收空瓶的不法经营活动,那为什么平台要为消费者站岗放哨把关?因为一、平台是平台企业创办的,第二、交易规则是平台企业写的;第三、相关的用户和商家是平台筛查过的;第四、平台有大数据;第五、平台有对消费者相关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
也建议我们广大消费者远离这种有偿购买高档化妆品空瓶的行为、提高警惕,不光对自己的良知负责任,而且也对千千万万无辜的相信品牌的、善意的消费者负责任。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一个用完的化妆品空瓶或许没什么价值,但在别有用心者眼里却是“香饽饽”。从出售空瓶的消费者到专门收售空瓶的中介再到使用空瓶的制假造假者,在化妆品造假链条上衍生出空瓶买卖的“生意”。
因为有了正品空瓶,不法分子制假售假生意才“如虎添翼”。但这对正牌商家和消费者权益以及对市场运行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小觑。无论是消费者每个人,还是平台方都成为一道防线,让造假者无空可钻,我们在消费时才能更安心、舒心。
(图片引自网络)
本期编辑:赵楠
配图选自相关新闻和媒体报道
微信公众 xinwenzaobao1039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投稿至邮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