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前沿 中国宗教的属性与特征
“绝地天通”中的宗教与历法
吴 飞
内容提要:绝地天通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既是宗教事件,也是历法事件,因为中国古代巫教的核心就是天文历法。绝地天通确立了统一历法,重黎是掌握历法天道的巫师,它与《尧典》中的“观象授时”和《易传》中的“神道设教”都是以天文历法为核心,确立了自然与文明的区隔,却并非绝对的天人,而是总体上的天人合一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 键 词:绝地天通 巫史传统 天文历法
作者简介:吴飞,哲学博士,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略论超自然观念对中国人归因的影响
卢云峰 陈朗 吴胜涛
内容提要:归因是我们理解世界、生成意义的重要方式。主流理论以“集体主义”文化为焦点,忽视了社会认知的动态复杂性与超自然观念的影响。超自然观念对中国人归因的影响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归因对象、归因维度、归因过程和归因后果。中国人有家族和国家等非个体的独特归因对象;超自然观念提供了“个人-情境”二分法之外的重要归因维度;中国人存在“自动情境纠正”的归因过程,其根源在于基于阴阳观的关联与整体思维,后者还对宏观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关 键 词:超自然观念 中国人归因 阴阳观 命运观
作者简介:卢云峰,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吴胜涛,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戒与礼的冲突与融合
夏德美
内容提要:戒律是佛的基本行为规范,体现着佛教的基本精神。戒律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传统的礼文化产生了激烈冲突。在区分戒与礼异同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道并行而不悖”,成为佛努力的方向。本文将从“义”和“制””两个层面戒与礼各自的内容、性质,梳理戒与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从冲突斗争走向融和并存的主要发展阶段,考察戒与礼在互相影响下的双向扩充,在一个特定方面展现佛教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关 键 词:戒 礼 冲突 融合 双向扩充
作者简介:夏德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性与命
——全真教中国化的根基
康立坤 张广保
内容提要:在唐宋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道教也迎来了新的局面,新教派的出现是道教应对这一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全真教作为新教派之一,从建教伊始便坚持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并紧紧抓住中国精神传统中的核心——性命问题作为立教之本,这是道教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革新与发展,坚守住中国化基本方向的根源。
关 键 词:性 命 全真教 中国化
作者简介:康立坤,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广保,大学哲学系教授。
专家 欧洲宗教研究
从契约神到太阳神:密特拉教在罗马世界的传播及演变
何立波
内容提要:密特拉是琐罗亚斯德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副神,也是契约神。庞培在公元前67年首次见到了奇里乞亚的密特拉崇拜。密特拉教的西传,极可能经过了小亚等希腊化地区,直接传播到罗马帝国的可能性不大。密特拉在1世纪晚期传入罗马世界后很受欢迎,在军队中很流行,在罗马上层也有传播,得到戴克里先、尤利安等皇帝的支持,被视为罗马的太阳神。在3—4世纪的罗马帝国,密特拉教一度成为和相提并论的两大东方宗教。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密特拉教在罗马世界的传播最后失败了,但对罗马社会和文化宗教等领域产生了多种影响。
关 键 词:密特拉 太阳神 罗马 波斯
作者简介:何立波,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
探究德国浪漫派“艺术宗教”的形成路径
赵蕾莲 冀玥彤
内容提要: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瓦肯罗德和蒂克在《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中突出展现艺术神圣化,即观赏艺术唤起的感觉具有虔诚性。艺术本身成为揭示浪漫派的重要范畴“无限”的媒介,作家利用宗教容易为人接受的形式倡导艺术自主。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而言,施莱尔马赫与上述两位作家相反,他在《论宗教》中率先提出“艺术宗教”概念,旨在借助艺术中的与个性元素维护启蒙运动以降处于颓势的宗教,从而推动宗教的美学化进程,使宗教能应对世俗化的新挑战。后人常用“艺术宗教”阐释《倾诉》中的文学演绎,原本为神学领域延续宗教话语权的第三种方案“艺术宗教”衍变为浪漫派作家追求艺术的美学原则。德国浪漫派作家将“艺术宗教”纳入其“渐进的万象诗”这个诗学纲领中。
关 键 词:艺术宗教 艺术神圣化 宗教美学化
作者简介:赵蕾莲,中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冀玥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法国宗教极端主义的成因与治理实践
杨成玉
内容提要:近年来法国境内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猖獗、暴恐频发,对造成极大危害。本文在系统性法国宗教极端主义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政策层面法国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治理教训以及当前的治理思路。研究发现,开放式政策、融入失败造成法国族裔思想加剧,同时法国因疏于排查外部势力渗透、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宗教治理不健全、青少年教育保护缺失等,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在法国本土持续扩散。近年来,法国在增加情报力量投入、加强政策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转向,着力保障未成年受教育、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解决化等“根源性”问题,并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法国治理宗教极端主义的工作实践,对我国积极部署针对性预防措施、依法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势力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宗教极端主义 民族主义 国家治理 法国
作者简介:杨成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当前欧洲兄弟会发展形势
朱剑虹
内容提要:自兄弟会(穆兄会)进入欧洲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欧洲与穆兄会有历史渊源及血缘联系的教组织,多以慈善、教育、文化机构或学生、妇女联合会的形式出现,为避免受中东国家穆兄会负面冲击,大多否认与穆兄会存在联系。基于历史上的亲缘性,这些组织很难在公众中彻底与穆兄会切割。欧洲穆兄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是研究当前欧洲教的重要视角,可为深入研究欧洲教热点和融入提供一定思路。
关 键 词:欧洲 兄弟会 教
作者简介:朱剑虹,部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现状研究 当代宗教与宗教学的建构与反思
宗教中国化视域下西道堂道统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以《撰集中华教道统论》为核心
马仲荣
内容提要:年间,时任西道堂教长马明仁撰写《撰集中华教道统论》(简称《道统论》),提出教自创立到流传至中国,有“道”和“传承者”两个体系的传承。“道”的体系形成“至诚之道”下教和儒教二元一体的传承;“传承者”体系形成“圣人”和“学人”次第绍继的传承。这一道统理论是对刘智“道统”思想的创新性阐发。同时,《道统论》陈述了在各民族共创中华历程中的贡献,阐释了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间的高度认同。而西道堂在该阶段的“济世”努力,展示了对“学人”观的集体实践。《道统论》对新时代创新推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具有丰富的启示。
关 键 词:宗教中国化 西道堂 道统论
作者简介:马仲荣,甘肃政法大学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
单数,抑或复数的道教
——从道教学到道教义理的建构
程乐松
内容提要:从不同学术进路展开的,关于道教信仰的实践与观念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的学术领域,不断丰富我们对道教信仰的内在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腠理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由此,“道教是什么”的理论课题也逐步被“什么是道教”的具体研究凸显出来。就学理上看,处理这个一体两面的问题,需要有多面相的视角综合,即我们需要一个复数的道教才能充分阐发道教信仰基于社会生活的本土性。从另一个视角看,面对现代社会生活和知识模式的道教信仰,需要有一个内在自洽的自我叙述性义理建构,以展开其应有公共空间及当代价值,加入具有当下性的本土社会与文化生活。道教的义理建构需要内在的一贯性,而这一单数的道教可以成为道教学指向的复数的道教的映照和渊鉴,形成学术潜力和信仰活力的双向互动。
关 键 词:单数 复数 道教学 道教义理 本土性
作者简介:程乐松,大学哲学系教授。
国际视野 教热点与态势
从无为主义到半寂静主义:
西斯塔尼宗教思想及其实践
蒋真 邵黎原
内容提要:阿里侯赛尼西斯塔尼是当代什叶派的精神领袖,同时也是整个什叶派世界声名最为显赫的宗教领袖之一。战争后,其宗教思想实现了从无为主义到半寂静主义的转变。这种半寂静主义介于教无为主义与行动主义之间,是平衡什叶派传统思想与现实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张弛有度的政教关系理念、自主的国家观和的选举思想三个方面。西斯塔尼的宗教思想及其实践在的战后重建、稳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阿里侯赛尼西斯塔尼 什叶派 半寂静主义
作者简介:蒋真,博士,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邵黎原,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伊朗的宗教风险研究
赵锦浩
内容提要:作为陆海丝绸之路的枢纽,伊朗无疑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对伊朗的宗教风险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伊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角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教关系、宗教法治、宗教民族、宗教派别、极端主义、跨国宗教等多个维度出发,研究伊朗宗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揭示伊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潜在的宗教风险,以利于我国把握和规避相关风险。
关 键 词:“一带一路” 伊朗 教 宗教风险
作者简介:赵锦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奈格什班迪教团在当代乌兹别克斯坦的复苏
李晓曈
内容提要:中亚是苏非主义的勃兴之地,奈格什班迪苏非教团起源于乌兹别克斯坦,是迄今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教团之一。苏联时期,该教团发展停滞。1991年后,乌兹别克斯坦将以奈格什班迪教团为主的苏非主义纳入国家文化传统重建计划,加以扶持和推广,自此,该教团的发展呈现出官方、民间和域外三种模式。本文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官方推广的奈格什班迪教团得到了全面恢复,呈现新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本地化特征。而民间和域外模式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处于边缘化状态。
关 键 词:苏非主义 奈格什班迪教团 乌兹别克斯坦
作者简介:李晓曈,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讲师。
中亚草原地区教本土化的过程与特征
施 越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中亚草原地区历史上教本土化的过程和特征。中亚草原地区自12世纪以降逐渐接受教影响。在传入该地区过程中,教逐渐与本土的游牧生产方式结合,吸收本土传统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相应的治疗、占卜等仪式,形成具有中亚草原地区特色的传统。19世纪以降,随着中亚草原进入现代化进程,政教分离和国家管理宗教的格局逐渐形成。
关 键 词:中亚草原 哈萨克斯坦 教 本土化
作者简介:施越,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学术专题 宗教哲学研究
论的社会批判及其在宗教学史上的意义
罗克全 盛进洪
内容提要:社会批判不仅能使宗教批判现实化、彻底化,且能揭示出产生“处境的幻觉”的“幻觉的处境”所遮蔽的“颠倒的世界”,即揭示出能澄明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总和。社会批判的目的是,消解“元价值”强制和同化、消除“中心”与“边缘”的和斗争,使社会成为“人联合体”,个人及其解放与他人及其解放彼此平等即各人“以人为自我主体”的“人的自为存在”状态才得以最终实现。这说明,已从人类学立场和视野来考察、把握人和人类社会,因而社会批判蕴含人类学哲学意义。
关 键 词:社会批判 人的 总和社会关系 人类学哲学
作者简介:罗克全,哲学博士,吉林大学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盛进洪,吉林大学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梦喻:禅宗与华严宗心性理论的差异
聂 清
内容提要:禅宗和华严宗都借助梦喻来阐发心性学说。两者使用梦喻的不同方式,反映出双方心性理论的差异。禅宗主要通过强调梦、醒无法共存,指识活动与般若智慧对立的一面。华严系思想家则借助睡梦同清醒的关联,来呈现心识与佛性贯通的一面。
关 键 词:梦喻 禅宗 华严宗 意识
作者简介:聂清,哲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明清学者存在论发凡
马晓琴
内容提要:“存在”原初为古希腊哲学概念,在文明交流中进入-哲学,并成为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明清的中国学者,在“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的历史活动中,参与了对“存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此历史活动,以“存在论”为核心资源,运用中国文化的语用表述方式,建构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唯心主义存在论。明清学者的存在论,展现了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交流,体现了教在思想层面的中国化历史。
关 键 词:明清 回儒 教 中国文化 存在
作者简介:马晓琴,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奥古斯丁对光照论的建构
张迎迎
内容提要:光照论是独具特色的关于心灵和知识的理论,是解释人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通过理智活动获得真理的理论。它植根于古希腊哲学传统、融合了《圣经》、并从古代教父对“光”的丰富阐释中汲取养分,最终由奥古斯丁构建成形。奥古斯丁创造性地使用符学解决“美诺悖论”,发展了独特的记忆理论,明确提出是内在导师,之光照亮内在之人,赋予人认识能力、提供认识内容、参与认识过程、保证认识的确定性、并启示关于上帝的知识,形成神人关系在认识论上的转化,其影响力绵延近千年。中世纪以降,光照论的解读一方面困扰着不同时代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一方面又催生了新的解读、新的阐释和新的理论体系,对整个哲学和西方近代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光照 奥古斯丁 上帝形象 柏拉图主义
作者简介:张迎迎,哲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
深度解读 民族文化视域中的十王信仰
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中见证民族交融:藏文《十王经》初步研究
李志明 索南旺姆
内容提要:《十王经》是影响最大的中土疑伪经之一,有回鹘文、藏文、西夏文等多语种译本。本文简要介绍四种藏文写本的基本情况,并将其与汉文、西夏文经本进行初步比较。研究表明,藏文本是在综合多个汉文经本的基础上编译而成。四个藏文本中,梵典宫本与西夏本最为接近,应该是西夏本据以翻译的底本系列。中土撰述疑伪经的多语种译本,是佛教中国化和各民族以佛教为纽带展开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
关 键 词:藏文《十王经》 佛教中国化 文化交流 阎罗王
作者简介:李志明,藏学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索南旺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系讲师。
荣宝斋征集西夏本《十王经》述略
张九玲
内容提要:荣宝斋新近征集到一部西夏文《十王经》,其经前序言和上海梵典宫藏文本高度对应,和明清汉文本则差别较大,内容方面,西夏本也和藏文本颇为一致,证明西夏所据的翻译底本是藏文本。比较西夏各本,可知荣宝斋本和此前已知的俄藏两个编инв.№ 819、4976,以及河北定州本属不同版本,系全新版本,且俄藏两个编同为一系,荣宝斋本和定州本同为一系,后两者内容较俄藏编有所简化,当是在俄藏编基础上简省而来。译自藏文本的西夏本不仅藏式特色明显,也体现出了汉文本的影响,这造就了西夏本的融合性特征,使其成为夏藏汉文化汇流的一个典范。
关 键 词:荣宝斋 疑伪经 西夏文 《十王经》
作者简介:张九玲,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出相地狱还报经》与盘瑶《十王科》考论
张小燕 张总
内容提要:十王信仰与佛道及民间宗教关系密切,深度混融普及于丧葬文化。由经本依据发展出十王画塑,结合仪轨法事,普遍流行于社会各界与诸族民众。瑶族接受道教并结合自身传统,形成独特宗教文化习俗,国际学界已有很多成果。本文因见到广西盘瑶《斋经 十王科》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出相地狱还报经》内容相符,其间还有佛道《十王还报妙经》与《十王还报谈经》相连,而《出相经》画作与瑶族十王画也有对应。因撰此文考论其经科与画作之关联。
关 键 词:地狱还报 十王还报 妙经 谈经 十王画
作者简介:张小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学海扬帆 宗教与民族融合
十六国民族融合大潮中的刘萨诃
尚丽新
内容提要:刘萨诃是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僧侣之一,他生前的佛教活动与十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点相重合,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民间神与圣僧的双重身份使得刘萨诃对十六国民族融合造成深刻的影响。在他传教的北方各地,留下了塔像、庙宇、经典和仪式,由此保证了佛法在这些地方的稳定性传承。作为精神导师,他带领各族民众在共同的信仰生活中走上了民族融合之路,帮助当地民众发展生产,客观上提升了北方各民族道德伦理水平,推进了社会进步。
关 键 词:刘萨诃 民族融合 十六国 番禾瑞像
作者简介:尚丽新,文学博士,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东岳庙的构建与元代王权的中华文化认同
邢 莉
内容提要: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在宗教上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采纳了道教玄教派代表人物提出的在元大都建构东岳庙的建议。东岳庙是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文化空间,其起源于源远流长的泰山神的敬畏与崇拜,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从中国王朝续替的传统看,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进入了我国的礼制传统,成为一个超越了地理空间本身属性的礼法概念,建构东岳庙成为一个象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文化传统传承的文化符。元代在建构了东岳庙,包容、认同、继承历代的祭祀泰山神的传统,完成了元代对于继往王朝的续替。此后,元代历代皇帝和鲁国大公主继续对于东岳庙文化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过程的文化叙事。
关 键 词: 东岳庙 元代 王权 认同
作者简介:邢莉,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土家族医史文献探讨道教对土家医的影响
李贵海 曾楚华
内容提要: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以太上老君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关 键 词:土家医 医史文献 道教 影响
作者简介:李贵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曾楚华,湖北民族大学副教授。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投稿至邮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