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自制中药美白面膜不但省钱,而且健康天然,因此,用中医中药的方法美白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祛斑、祛痘、变白,皮肤**指日可待……
七白散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却不多。七白散是一种可以美容的传统古方,它配方并不复杂,七白散首载于《永类钤方》卷二,洗面七白散(又名七白子,七子白):白蔹、白术、白牵牛、白芍药、白僵蚕、白芷、白附子, 共研末洗面用。后代医家对七白散的配方进行了加减改良,出现了一些不同药方组成,至今药方基本固定由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芍、白茯苓、白僵蚕等七味中药组成。
由于天生或者后天爆晒或者过度使用护肤品而造成的出现皮肤黑、黄、多斑、痘痘、粉刺、暗疮等皮肤特征以后,使用七白散中药面膜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您青春可人,光洁白皙。七白散粉是由中药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芍、白茯苓、白僵蚕这七白按1:1:1:1:1:1:1的比例搭配,经过仔细研磨而成的纯中药面膜粉。
本方具有嫩肤美白的作用。方中所选用7种中药在名称上带有“白”字,故名七白散。其中白芷具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是比较古老的美容中药之一,其美容效果非常显着,白芷水对多种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白芍,白芍含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昔、苯甲酸、挥发油、糖类、黏液质等。使用白芍自制中药美白面膜,有美白肌肤的功效;白芨,白芨富含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粘液质等,外用涂擦,可消除脸上痤疮般下的痕迹,让肌肤光滑无痕;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润泽皮肤,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扩张血管;白僵蚕,入药的白僵蚕是经晒干生用或炒用。具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白僵蚕可治中风失音,还能养颜美容;白术,白术有补脾燥湿的作用,内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及脾虚湿困、腹胀泄泻等症,外用美白肌肤。
用法用量:
每次共用量25克左右,温开水和成泥膏,均匀涂布整个面部,避开眼,口。保留30分钟后,先用刮舌板刮去泥膏,因泥膏厚约2毫米先刮下来,再用清水洗净。隔2天做1次。该面膜气味辛香,未发现对气味不能耐受者。皮肤干燥者加少许蜂蜜调涂(皮肤有痘的,用醋和牛奶调,皮肤皱纹多者,用牛奶加蛋清调效果很好)。
临床效果:
1.祛斑 一般用8-10次后出现效果,黑斑效好,黄褐斑次之,青灰斑效差。病程短者效好,长者效略差。 2.美白 面膜洗去后,面色明显增白,但保持时间不长,约2小时,持续1月后,会获得“你比以前白了”的评说,持续3月后,真的要比以前了。 3.抗皱 50岁以上几乎没效果,40岁左右需持续2月后,略显效果,需坚持,本类观察人次不多。 4.黑头,毛孔粗大:效果很好,坚持10-20次大效。 5.平时润肤保养效果是杠杠的。
注意事项: 1.敏感皮肤,一定要小试用一次,无不良反应后才常规用药。 2.个别用后,面部出现片状红斑,不通不痒,约1-2小时后自动消失,不属于过敏反应,这种类型皮肤与经常在美容店做所谓的“去死皮治疗”有关,角质层被破坏。 3.前几次应用时,有反应皮肤有种轻微热辣的感觉,不痒不痛;持续应用后这种反应不显。2,3两种情况应在应用前告知可能出现,一旦出现不必惊恐,不属于过敏反应。 4.去泥膏,清水洗后,可暂时出现皮肤特别干的感觉,因为皮脂被泥膏吸拔冲洗后,短时间来不及足量分泌造成的。后来在和泥膏时,同时加入少量蜂蜜,这种情况消失。 5.可适量加入蜂蜜,或鸡蛋清,或牛奶,但量一定要少。 6.保留时间,一般30分钟,超过2小时大多会出现红斑,虽无大碍,还是谨慎为好。一般不需天天用,以免皮肤过劳而出现不良,隔2天最佳。
注:本文所用处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专家简介
李太荣,全日制中医学硕士,中信惠州医院中医科以及高压氧科负责人,高年资主治中医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在湖北省松滋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宜昌市中医医院、惠州协和医院及东莞市医院谢岗院区工作,2002年9月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攻读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并毕业,2012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曾赴瑞士苏黎世工作与交流,2021年于珠江医院进修高压氧医学。李医师擅长诊治各类感冒发热、咳嗽、哮喘、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心悸、胃痛、呃逆、腹泻、便秘、汗证、水肿、阳痿、遗精、虚劳、肥胖等疾病;善于调治痛风、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等内科杂病和老年性疾病;中医中药及针灸推拿诊治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疼痛等肢体关节疾病;中医中药及针灸推拿诊治月经不调,不育不孕等妇科疾病和皮肤病等,能应用高压氧治疗各种疾病导致急慢性缺血缺氧性损伤,包括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缺血缺氧性脑病、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早老性和老年性痴呆、突发性耳聋、骨折、厌氧菌感染、糖尿病足、长新冠肺炎后综合征、高原病、失眠、亚健康状态等疾病的高压氧治疗。主持惠州市科技局科研立项1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坐诊地址:医院门诊2楼内科诊区2诊室
供稿 李太荣
编辑丨李 怡
校对 郑 莹
审核 石满华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投稿至邮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