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追求美白效果的同时,大家也应重视各类美白化妆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近日,“377被禁了”传得沸沸扬扬。作为美白类化妆品“明星成分”,该消息迅速刷爆护肤圈,部分电商平台甚至出现哄抢囤货377护肤品的现象。377真的要凉了吗?以后买美白类化妆品,到底该怎么选?
图1:网传“377被禁”
377被禁——可以用,需有证
“377”即苯乙基间苯二酚,该原料是201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批准的目前唯一使用目的是“美白肌肤,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也就是说,产品中添加了苯乙基间苯二酚,就需要进行特殊化妆品注册,申请美白特证(并非不能使用苯乙基间苯二酚)。
图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但是前不久,国家药监局在进行国产普通产品备案质量抽查时发现一些企业在普通产品中添加了仅具有美白功效的原料苯乙基间苯二酚。从原料使用角度看,在普通化妆品中使用该原料美白以外的功效超出了该原料批准的使用目的;从产品配方角度看,在普通产品配方中添加目前唯一一个使用目的为美白剂的原料,该产品应该按照祛斑美白类化妆品进行管理,产品进行注册后方可上市销售。 上述添加了苯乙基间苯二酚的备案普通产品涉嫌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各省药监局已经开始依法进行处置。
图3:各省药监局依法处置违规产品
两类美白化妆品,有效成分都是啥?俗话说“一白遮百丑”,肤如凝脂是许多人的追求,因此各类美白产品在护肤圈也屡见不鲜。 美白化妆品一般是指有助于减轻或减缓皮肤色素沉着,达到皮肤美白增白效果的化妆品。不过,美白化妆品使用时风险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其属于特殊化妆品范畴,实行了注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通过物理遮盖形式达到皮肤美白增白效果的产品,也归于祛斑美白类化妆品管理。不过,这类产品数量相对较少,许可批件上的产品类别处印有“祛斑美白类(仅具物理遮盖作用)”字样。这类产品仅仅是起临时的遮盖性美白作用,并不会真正使原有皮肤颜色变白,大家在选购祛斑美白化妆品时要特别注意这两类产品的区别。以“物理遮盖方式达到美白增白效果”的产品中,二氧化钛、氧化锌、云母、滑石粉等原料是常用的物理美白成分。除此之外,目前美白化妆品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阻断黑色素的转运,还原黑色素,促进表皮黑色素的脱落等。根据配方中所用具体美白剂不同,产品的美白作用通常是通过其中一种或多种机理及原料组合来体现的。在我国及日本、韩国化妆品中常用的美白剂包括:熊果苷、烟酰胺、光甘草定、苯乙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抗坏血酸葡糖苷、3-邻-乙基抗坏血酸、抗坏血酸磷酸酯镁、凝血酸、甲氧基水杨酸钾、红没药醇等。其中美白植物成分主要包括油溶性甘草提取物、构树叶提取物、母菊花提取物等。
美白化妆品,应该怎么选?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追求美白效果的同时,大家也应重视各类美白化妆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黑色素实际上是黑色素细胞内重要氨基酸——酪氨酸,经一系列复杂的生化代谢转化而生成,并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紫外线)。因此,美白化妆品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要适当。如果作用过强,可能会严重干扰黑色素生成,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此外,由于酪氨酸和酪氨酸酶也参与体内儿茶酚胺激素的代谢,美白剂过度作用也可能对儿茶酚胺激素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添加醇的美白产品引起使用者皮肤产生“白斑”的事件就是此类产品造成消费者皮肤伤害的典型案例。
选用建议
应该通过正规渠道选购美白化妆品,购买的产品标签中必须要有国家药监局的产品批准文,即:如2021年批准的国产祛斑美白类产品为“国妆特字G2021XXXX”,进口产品为“国妆特进字J2021XXXX”。也可以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或国家局“化妆品监管”APP核对产品注册信息与实际标签标注的信息的一致性。选购时注意区分祛斑美白类中的仅具物理遮盖的产品。避免购买标签上有明显违规宣称的产品,如“快速美白”、“七日白”、“医学美白”等,因为部分假冒伪劣产品正是通过这些虚假宣称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可能非法添加激素和铅、汞等禁用物质,反复使用激素类产品会使皮肤异常敏感,变成“激素脸”引发依赖型皮炎,严重的会对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根据季节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敏感皮肤人群在局部皮肤试用后再使用。使用前注意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尤其是一些警示用语。如使用后出现皮肤红肿、刺痒等症状应立即停用,严重者应及时就医。在使用美白化妆品的同时一定要尽可能减少日晒对皮肤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使皮肤晒黑的长波紫外线UVA,否则会影响产品的美白效果,建议在春夏季节外出时配合使用防晒化妆品。
小结化妆品中很多原料同时具有多重功效,比如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除了美白功效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红没药醇既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舒缓作用。大家在追求美白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参考文献:[1]于承仟,徐学刚,李远宏. 苯乙基间苯二酚的研究应用进展[J]. 中国皮肤性病学,2020,06:692-695.[2]《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化妆品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药监综妆〔2021〕100)
本文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本文整理:钟离责任编辑:穆弦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在看点一下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投稿至邮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