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星标⭐
早C晚A的护肤方式火了一年又一年,它并不只是一个噱头,而是一个较为科学的护肤公式,如果方法得宜,它可以帮助皮肤延缓老化、改善外观。但是由于原型VC与VA成分都具有性,使用门槛较高,普适性较低,所以延展出了各种应用。
早C晚A的本质是日间防御+夜间抗老修护,日间防御早已不能单一对标VC,夜间抗老修护也不仅指VA,这里的防御、抗老成分可以是麦角硫因、EUK134、多肽等,以及VC与VA的衍生物……那么市面上那么多C和A以及衍生物,到底该怎么选?又有哪些相应的好产品可以考虑呢?
///
C类
///
# 抗坏血酸 #
左旋VC、精纯VC即“原型VC”,最早期我们所说的“早C晚A”中的C就是它,其他任何的VC衍生物,都是在左旋VC的基础上做文章。原型VC是VC家族中效果最强、活性最高、实验证据最多的一个。它的抗氧化活性非常强,能够捕捉基中的超积极分子。在适宜的配方中,原型VC抗氧化、美白、促进胶原生成的功效都很强。原型VC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其化学性质过于活泼,所以稳定性很差,容易因为空气、水、高温、阳光等多种因素而失活,这也是我们买到的含水配方原型VC产品都微微发黄的原因。此外,渗透性差也是原型VC的一大弱点。由于其水溶性强+离子电荷的原因,原型VC会与角质层互相吸附,难以渗透进入真皮层。所以原型VC配方中,会将PH调整至低于3.5来改善离子电荷问题,并加入大量的丙二醇、丁二醇、乙醇等多元醇类成分,因为高浓度多元醇能通过“溶剂效应”在短时间内使角质层屏障功能失效,帮助原型VC趁虚而入。所以如果要改善渗透和活性的问题,使用原型VC产品就无可避免的要承受高浓度多元醇和低PH带来油腻肤感和。这也是我一直不太推荐敏感肌肤、屏障脆弱的肤质使用原型VC产品的原因,我自己作为耐受肌,也不会选择、高频率使用原型VC产品。不可否认原型VC具有超强的护肤价值,我一般会在日晒之前使用,为防晒霜加超强buff,或在光子嫩肤、皮秒等无创光电项目后即刻使用,在皮肤通道敞开时,让原型VC坐上直通车,将美白、促进胶原蛋白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承受一次,获得数倍美肤效益。产品举例修丽可CEF精华最经典的原型VC精华,主打15%VC+1%VE+0.5%阿魏酸,实验数据堪称完美,VE+VC的组合就能够对所有基有很好的抑制率,功效上限还极高,再加上阿魏酸的组合,不仅证明有极其惊人的抗氧化、光防护作用,且还是美白、抗老的超强组合。VE和阿魏酸是一直被忽视的强效活性物,两者都有极高的护肤能量,尤其阿魏酸,仅单打独斗都能与橘灿铁三角(艾地苯+麦角硫因+lipochroman-6)掰掰手腕,还具有抑制酪氨酸酶与抗炎功效,在日本甚至是被认证的防晒剂。日间防护&夜间强抗老都能胜任,也是各大医美机构最爱用的作联合治疗的产品。
# 抗坏血酸磷酸酯钠 & 抗坏血酸磷酸酯镁 #
SAP & MAPMAP和SAP都属于第一代VC衍生物,两个成分比较类似,都是在L-抗坏血酸的结构上接了金属离子,就放在一起说说。所有衍生物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即在保留VC本身的功效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度、提高渗透性与稳定性。一些研究认抗坏血酸磷酸酯镁(MAP)可以渗透到真皮,并转化成原型VC起效,并且在胶原蛋白合成方面,具有和原型VC相当的效果。不过作为VC家族里的前浪,MAP在各功效方面并不优秀,稳定性也不好,要么失活变色要么分离析出,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SAP因其“磷酸酯钠”结构十分亲水,水溶性非常好就意味着渗透性差,美白抗老几乎都指望不上,甚至有一些研究证明,SAP需要至少MAP十倍的浓度才能达到同样的促进胶原作用(MAP本就也不是抗老特别优秀的衍生物)。不幸中的万幸,也正因为SAP几乎无法穿过角质层,所以更容易进入毛孔和皮脂腺来发挥预防皮脂氧化暗沉的作用,加上SAP具有其他VC没有的“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效果,所以可以起到一定辅助抗痘、预防痘印的效果。因此,SAP和MAP虽然在衍生物中都算不上优秀,但对于特定肤质——痘肌来说,反而是适用的。产品举例:HABA雪白佳丽精华对健康皮肤来说,实在太普通,但对于油敏痘肌来说,简直是恩物:配方极其干净,无香精、无酒精、无色料,无所有潜在成分,挑不出一丝毛病。主打6%SAP,再加上千岛箬竹水、甘草酸二钾、Lipidure-PMB,为抗炎、保湿又增添了一丝丝益处。肤感微微有点粘,稍微晾一会儿就好了,没有太大的BUG,这么简单的配方也不能要求太美妙的肤感。适合皮肤脆弱敏感,对各种VC精华不耐受的肤质。
#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
AA6PAA6P属于第一代酯化VC,在VC的第六个位点上带有棕榈酸链。它的渗透性比各种水溶性VC衍生物更好,但我认为它的缺点大于优点。首先作为衍生物来说,AA6P在稳定性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依旧很容易失活;并且转化率也不高,即便能渗透进入皮肤,实际能转化成原型VC的量很有限;另外,还有少量体外研究发现AA6P可能会促进UVB导致的脂质过氧化和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虽然这些研究背后的机制不完全明确,不过收益低、风险高的成分被市场淘汰也是必然趋势。话虽如此,依然还要提醒胖友们也不用过度紧张,很多产品中会加入微量AA6P,目的是用来保护配方中的油脂,防止配方里的油脂氧化酸败,理论上对皮肤不会造成危害。产品举例:裴礼康15%VC精华乳对于AA6P这个成分诸多抱怨,却不得不承认,在裴礼康的工艺加持下,这款精华还蛮好用的。肤感顺滑哑光,一点都不油,也不,用完会有高浓度VC该有的白亮感。美中不足的是,配方中含有少量导致我毛孔堵塞的合成酯,所以没有坚持用完,没有这个皮肤反应的肤质,还是可以尝试的。
# 抗坏血酸葡糖苷 #
AA2GAA2G是公认稳定有效的VC衍生物,雅诗兰黛集团以及许多高端品牌早年就都在使用。在几十年前,AA2G确实是非常具有时代性的,其稳定性远远优于原型VC以及第一代衍生物,且温和又有效,即便到如今AA2G也使用得非常广泛。AA2G在L-抗坏血酸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糖苷键,因此变得更稳定,也更容易在水中溶解。渗透后,皮肤内部的α-葡糖苷酶会将AA2G的糖苷键切断,释放出L-抗坏血酸的结构来发挥功效。AA2G的缺陷则是仍然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水溶性强的物质不容易渗透进皮肤”是铁律。除此之外,AA2G在配方应用上也有不便,需要提前处理缓冲液,对于产品配方肤感会有一定的冲击,更加考验配方师的功力。在后面的一些新生代VC衍生物问世后,配方操作空间比较的新品牌也纷纷开始放弃AA2G。这感觉就好像,以前咱们觉得键盘手机很好,当时用着也完全不觉着有啥不好,直到用过触屏手机发现愈发优秀后,就没人再用回键盘机了。产品举例:娇韵诗美白精华使用AA2G作为美白剂的产品实在太多了,近年来印象比较深的是娇韵诗,主打2%AA2G+多种植物成分,其实这里的核心在于这些植物,比如富含白藜芦醇衍生物的桃金娘、多通路美白的海水仙、抗氧化潜力极高的黄杞等,本篇就不多介绍了。娇韵诗美白精华的优势是足够温和的基础上,坚持使用能发挥不错的美白作用,同时在抗氧化、抗炎方面也有兼顾,是一款无压力让你慢慢养白又多重维稳的经典产品。轻薄的乳液涂抹感也讨喜,最大的不足就是有不低的搓泥概率。另外,倩碧镭射瓶也是我爱的产品,从成分噱头上确实差点意思,架不住实际效果不错,性价比也很高,抗炎系美白精华,推荐给所有能够接受硅感的“易发炎反黑肤质”。
# 3-o-乙基抗坏血酸 #
EAC/VCEEAC算是比较新颖的衍生物,是醚化的VC,不仅在化学上非常稳定,而且进入皮肤后会以与原型VC相同的方式在体内代谢,从而更好地发挥VC的作用。目前来看,EAC的优点很多,比如:乙基VC分子量小,仅“204.17”,本身就没有渗透障碍,再加上亲水又亲油的乙基醚结构,相对而言渗透力相当不错,比传统水溶性VC衍生物更容易穿越角质,到了水环境的活细胞环境,又比脂溶性VC更容易被利用。并且EAC的稳定性也相当出色,结构稳定,对温度和PH值宽容度都很好,也不易在配方中被氧化,涂上脸也基本没有变黄角质层染色的问题。不仅稳定又好渗透,理论上EAC的效果也很出色,在抗氧化、美白、促进胶原合成方面都有接近原型VC的价值。以往写到这里就会说一些例如“嬛嬛类卿”的话,来阐述再优秀的衍生物也不如原型VC,但EAC的绝佳稳定性、渗透性、温和性都直击原型VC最最致命的缺陷,所以综合能力方面,我真的非常喜欢EAC。当然了,相比原型VC,EAC毕竟还是“新人”,这一系列的溢美之词带有很强烈的我个人喜好色彩,大家还是可以慢慢等等,期待更多第三方实验的出现来证实。产品举例:且初柚子水我用过不少高浓度乙基VC精华,例如SVR、medik8、niod等,共性都是很有效抗氧化+美白,将普适性和功效性都发挥到很平衡。柚子水的使用门槛更低,主打2%乙基VC,单看浓度不高,但在化妆水中横向对比VC含量可以说非常可观,毕竟化妆水的单次用量是精华的N倍,实际上脸的VC总量也会很高。再加上92.4%的大米发酵物、米赫毛霉提取和HEPES,都是很温和的酸类替代成分,联合发挥嫩肤作用;加上2%乙基VC,功效类似我一直推荐的身体美白组合“果酸身体乳+VC精华”,一边帮助促进表皮黑色素代谢,同时帮助VC趁虚而入,还原已经生成的黑色素。水剂的优势就是肤感足够清爽,绝大部分肤质都能接受,且容易搭配,可以同主打其他抗氧化成分的精华联合使用,强化抗氧化的广度与密度。
#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
VCIPVCIP是近年来和EAC齐头并进的新时代衍生物,也是目前所有VC成分中价格最昂贵的一个。从原料商的资料来看,VCIP超级无敌稳定,在热、PH值方面宽容度较高,开瓶后能保持活性,上脸也基本不会有变黄角质层染色的问题。VCIP在VC的所有羟基上都接上了棕榈酸酯,就好比拿绳子把熊孩子的四肢全给绑上了,量你内心再活泼也是白费,只能老实躺平,所以VCIP在体外是完全无抗氧化能力的,只有等其慢慢进入细胞后,细胞内被酶慢慢分解出VC后才能发挥奇效。VCIP到目前为止,市场反馈都很好,但我自己有一些小疑虑:1.VCIP是把L-抗坏血酸分子结构上的四个羟基全部连接上棕榈酸酯的结构,其中两个没必要链接的羟基也一起反应了,其结构就变得巨大,分子量足足有“1129.76”,是原型VC的6倍多,一般来说超过500道尔顿的渗透能力就已经是问题了,一千多的庞然大物属实有点惊人。好在VCIP具有非常强的亲脂性,还是能有一定机会穿过角质层缝隙的,再就是也可以走皮脂腺和毛孔的渗透渠道进入一部分,也有一些实验认为VCIP大归大,渗透能力却远好过AA2G等衍生物。2.还是分子量的问题,咱们得考虑到等摩尔比的问题,同样份量的VCIP中大部分可能都是“棕榈酸酯”,少部分才是VC,同样是10% 的分量,到底能被细胞转化出多少量的VC是不得而知的。当然了,假设VCIP真如原料商所描述的渗透性极佳,也不用太考虑这个问题,毕竟提高浓度也不过是因为渗透差所迫,看看隔壁VA,加0.04%就足够起效了,不正是仗着自己渗透性佳嘛!综上所述,对于VCIP我还是抱有些迟疑,因为价值方面我不认为它高于EAC,其格却远远高于EAC。所以我不会主动选择,仅含有VCIP一种VC成分的产品,更倾向于VCIP联合其他VC成分做搭配的产品。这只是我个人的小疑虑,如何还有待讨论和考证,我也期待更多第三方实验出现,多一个温和、稳定的衍生物对我们来说都是喜事。产品举例:SVR C20面霜SVR是老网红产品,也是我最早接触的VCIP产品,主打20%VCIP,如此巨量添加下,理论上功效不差。配方也足够简单,以高浓度VCIP来撑起美白、抗老功效,再配上少量保湿滋润产品,对于敏弱肌肤也足够友好。
# 氨基丙醇抗坏血酸磷酸酯 #
AAP按照使用时间来算,AAP属于第三代维生素C衍生物,也不算非常新的成分了,不知为何目前研究的文献还是很少,使用的品牌也不多,只有雅诗兰黛集团最为热衷。从原料商资料来看还是不错滴,稳定性良好,常温下放四五个月几乎完全不降解,分子量313道尔顿相对来说也比较小,渗透性不差,并在体内能代谢游离出原型VC,发挥VC相应的美白、促进胶原、抗氧化的功效。鉴于目前使用AAP的品牌不多,且添加量很低,也无法当做正儿八经的高浓度“早C”来使用,所以不用太追求AAP产品。产品举例:倩碧光子小白瓶倩碧光子小白瓶应该是大部分护肤博主都曾爱用过的产品,配方是十足的雅诗兰黛鸡尾酒风,你能想到的所有抗老路径多少都有涵盖,例如:VA家族的A酯、DNA修护酶、抗炎成分、多肽,以及像APP这样的抗氧化剂,是温和的细水长流型产品,每种功效单独拎出来都不强,胜在面面俱到,适合绝大部多少肤质使用,我也很喜欢,使用期间皮肤可以维持比较好的稳定状态。据说目前已经停产了,还挺可惜的,希望光子小白瓶可以休整一段时间后再出发,升级成更好用的新品。
VC衍生物家族较为庞大,上面就一些市面上相对常见的成分进行了介绍,还有不少冷门的,例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磷酸酯三钠、抗坏血酸甲基硅烷醇果胶酸酯、抗坏血酸甘油酯、抗坏血酸二甘油酯、3-甘油基抗坏血酸酯、己基3-甘油基抗坏血酸酯、月桂基3-甘油基抗坏血酸酯、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都是更新、可参考的试验数据更少的新衍生物,实际优势如何并不明确,就不多介绍了。
///
A类
///
# A酸 #
VA家族起源于A酸。A酸是皮肤科和化妆品界公认有效的活性物质,可用于抚平皱纹、疏通毛孔、淡化浅表色斑、改善皮肤质感。A酸被应用于痤疮治疗起始于1969年,那年Dr.Kligman获得Retin-A专利,随后在1986年,Dr. Kligman再次获得新的专利,证明了A酸也有抗老除皱效果。Dr. Kligman也是第一个提出紫外线导致老化概念的医生,并创造性地发明了“photoaging”——“光老化”这个词,从此防晒才开始被人们所重视。有研究发现,使用VA类成分能够影响参与光老化的1200多个基因水平。A酸和相关受体结合后直接与细胞DNA结合影响转录翻译,因此对于皮肤具有非常强的调节作用。A酸家族包括全反式A酸、异维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以及今年新上市的aklief,其中最经典用于抗光老化的是第一代的全方式A酸,之后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衍生成分,也都是基于全方式A酸进行的。A酸属于药物成分,禁用于化妆品。
# 视黄醇 #
A醇A醇是是抗老领域的绝对权威,既是“殿堂级抗老成分”,也是抗老的金标准成分。其拥有众多的科研文献,拥有经久不衰的应用历史,A醇不是效果最好的抗老成分,但它确是最可靠的抗老成分,也是很多抗老活性成分在研究过程中的对标基准。最早期开始流行的“早C晚A”中所指的A就是A醇。A醇渗透进皮肤之后,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加工转化——先被转化成A醛,再被转化为A酸,然后再与细胞核受体结合,达到促进角质细胞新生、抑制MMP金属蛋白酶、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还有促进老废角质代谢、辅助改善色沉等作用。不同浓度的A醇对于皮肤有着不同的价值,一般来说,对于绝大部分不是严重光老化的亚洲皮肤,坚持使用0.05%—0.1%的浓度即可起到良好抗老效果,同时也比较温和容易适应,使用对皮肤抗老很有意义。A醇还有个不得不说的缺陷就是稳定性也相当差,和原型VC一样怕热/怕光/怕水/怕空气/怕金属离子,并且由于使用量极低,即便是失活变色了我们也无法察觉,不像原型VC那么刚烈,一旦失效颜色就会发生巨变。所以为了避免使用“A醇尸体”,尽量选择大品牌、特殊包装、包裹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氩气保护生产(如欧莱雅夜精华)、环糊精包裹(如珀莱雅红宝石)、无水配方(如topix)、明胶微囊(如雅顿)、聚山梨醇酯包裹(如露得清)、螯合型金属离子保护(如ROC)等等。尤其是历经十几年,欧莱雅集团和强生集团的A醇产品,仍是A醇产品的最佳选择品牌。产品举例:理肤泉 Redermic R精华好用的A醇产品太多太多,年轻学生党推荐露得清、追求配方新颖推荐红宝石、预算高且喜欢大牌的推荐科颜氏,都是我曾空瓶无数且依旧念念不忘的产品。其中最有感情的还是理肤泉Redermic R,一方面是完全符合我对A醇产品的期待:1.包材密封性极好,不易失活;2.浓度合理,0.1%A醇+0.2%A酯适合使用;3.配方精简,没有杂七杂八的东西,同时又做好了良好的促渗及舒缓考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使用年限最长,且在N年前给我带来过切实的肤质改善效果。不同于美白产品、抗氧化产品喜欢追新的心理,对A我反而更加求稳,只要让皮肤保持稳定状态,由A慢慢带来改善即可,Redermic R就是这样让我很有安全感。护肤品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有非常多比理肤泉配方更优的选择了,甚至同集团出的科颜氏A醇看起来也更不错。
# 视黄醛 #
A醛A醛离A酸转化仅有一步之遥,是比A醇更接近A酸的成分。不过由于曾经雅漾母皮尔伯特将A醛申请了专利,较长一段时间里A醛在全世界都是雅漾独有的护肤成分。自然其他大集团就不会花费精力成本去为A醛做背书,这就是为啥没有为什么年限与A醇差不多,理论上更有优势的A醛却研究相对有限,不像A醇有无数光芒加身。另外,皮尔伯特在1999年还做个小规模的玫瑰痤疮实验,发现0.05%A醛能够改善玫瑰痤疮,大概源于其抗炎能力,而且VA类抑制血管生长因子VEGF,从而减少了毛细血管增生问题,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角度。但是我想这个功效不仅A醛有,A醇等其他VA成分可能也有。咱们亚洲人的皮肤耐受度更弱,如果已经患玫瑰痤疮,建议还是使用更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案,A醛只能作为plan B。还有就是A醛在稳定性方面并不比A醇更有优势,有研究认为A醛比A醇更加容易失活,市场上对A醛进行保鲜的方式方法也有限,所以对比来说A醛并没有特别显著优势。再加上近些年A醛专利虽到期,可又突然涌现了出不少新型的VA成分,大家对A醛的关注度再次被稀释,这可能就是A醛热度无法超越A醇的原因了。产品举例:雅漾控油祛痘调理乳A醛产品的首选依然是雅漾,有多年的研发背书,价格普遍还不贵。cleanance womens是一款很有趣的产品,传统观念认为,VA+间苯二酚衍生物是美白的黄金组合,雅漾却将两者做成了抗痘产品,猜测主要原因在于VA本就是抗痘金标准,而A醛又有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先天优势,尤其是可以抑制VEGF的表达,VEGF是多种炎症皮肤病的关键因素。而4HR(己基间苯二酚)除了美白之外,还有很好的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一头抗炎一头抗菌,还能美白、改善痘印,再联合木瓜蛋白酶协同促进老废角质代谢的,就组成了全面的痘肌护理思路。对于痘肌易发生的炎症老化也有良好改善。肤感不错,柔软好推开,有一点点的滋润度,但不会太油腻,也没有反光、搓泥、拉白等问题,在药妆产品里肤感没啥毛病的了。非常推荐给稳定期的痘肌作为日常护理使用,获得抗老/美白意义的同时,又能够预防痘痘的发生,一份付出,多重回报,何乐而不为。
# A酯 #
A酯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常见的A酯有视黄醇棕榈酸酯、视黄醇丙酸酯、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亚油酸酯。视黄醇棕榈酸酯是VA在细胞内的主要存储形式,属于VA家族中,最最前端的一类。当皮肤外用A酯时,它需要经过相当漫长的过程才有机会转化为A酸,所以其温和度非常高,甚至很多敏感修护产品中都会使用,缺点是相对A酸在功效方面比较弱。就目前看来这些A酯中,最有潜力的当属视黄醇丙酸酯,丙酸酯和乙酸酯的分子量比较小,而且带有酯化结构渗透良好,最重要的是视黄醇丙酸酯的研究比较丰富,也明确了视黄醇丙酸酯的功效,例如有研究认为0.3%视黄醇丙酸酯与0.15%视黄醇效果收益持平,还有宝洁把0.3%视黄醇丙酸酯+烟酰胺+肽共同使用效果优于医药浓度0.02%维A酸;不过宝洁这个实验参考意义有限,因为本来肽类的抗老功效就不错,这样联合使用并不能直接说明视黄醇丙酸酯的功效情况。视黄醇乙酸酯主流只在资生堂旗下的产品应用较多,资生堂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来证明功效。视黄醇乙酸酯分子量小渗透良好,但是乙酸酯有个问题就是容易结晶析出,非常考验工艺,如果乙酸酯在配方中结晶的话,就完全没有任何护肤价值了。所以对于乙酸酯来说我们还是坚定地选择资生堂集团吧,至少在工艺方面是值得信赖的。总的来说,我认为A酯是一个“备胎”,大家可以将其作为辅助成分与其他A类搭配使用;各类无法耐受低浓度A醇、HPR的肤质,也可以将其作为备选。另外就是,或许因为A酯太朴实了,现在很难引起大家的关注度,相比近几年新出现的各种名不见经传的“植物类VA”、“类VA多肽”,可能A酯才是真正意义上更有优势的“A醇替代”。产品举例:OLAY 超A面霜我推荐多年的Olay舒纹精华彻底停产了,这款超A面霜算得上代替品,主打的也是高浓度烟酰胺+视黄醇丙酸酯+胜肽,肽的种类上略有,但理论上仍旧还会有不错的抗老功效。这种配方组合的优势很明显,比绝大部分A醇、A醛产品温和,使用门槛低,坚持使用也有务实的抗老功效。适合A醇不耐受肤质、年轻没有明显光老化问题的肤质以及推荐给需要稳中求进的妈妈们使用。
# 羟基频哪酮视黄酸酯 #
HPRHPR算是时下最受瞩目的VA衍生物了,势头无比迅猛,由原料美国格兰特+雅诗兰黛集团共同。HPR不是传统的视黄醇酯,而是直接用A酸来进行结构修饰的视黄酸酯,所以HPR进入皮肤后,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转化再变成A酸起效,就能直接与细胞A酸受体相结合发挥效果。并且HPR的稳定性极佳,温度分别在25℃和40℃历经六个月都能保持95%以上的活性水平,不需要做什么包裹或者保护,HPR一样能稳定存在于配方当中。如此一来,厂商更容易将其应用在配方当中,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也很有利,不用再担失活问题了。HPR温和性也很好,原料商自己做的小规模测试结果,0.5%HPR性低于0.5%视黄醇。HPR作为酯化成分在渗透性方面也不用担心。实验中HPR对于A酸受体的激活能力优于视黄醇和视黄醇棕榈酸酯,可以片面地说HPR效果强于视黄醇;实际人体测试对于皱纹淡化/胶原合成这些指标也都称得上是优秀;对于痤疮改善也有小规模的研究认为有效。目前来看,HPR挑不出什么明显的缺点,但还是不得不冷静地说一句,HPR目前的研究绝大多数出自于原料商及雅诗兰黛赞助所得出的实验数据,自卖自夸是常理,期待潜力无限的HPR能有更多第三方研究。这里说个题外话,由于我不喜欢用太的护肤品,加上会定期做医美项目,对于护肤品抗老是7分还是9分已经不那么追求了,我更喜欢理论上温和又有效,让我的皮肤能够稳中求进的产品,所以乙基VC和HPR是我现阶段最喜欢、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成分,也是我推荐给其他非耐受肌的温和版早C晚A组合。产品举例:倩碧紫光瓶我之所以对Olay舒纹精华停产没有那么介怀,是因为出现HPR这样更好的A醇替代成分。而倩碧作为雅诗兰黛旗下品牌,其对HPR的娴熟使用更容易让人信任,紫光瓶已经完全取代了Olay舒纹在我心里的位置。这瓶精华里预计是0.1—0.2%左右的HPR纯物质,加上AA2G、Matrixyl 3000、棕榈酰六肽-12、乙酰基六肽-8以及雅诗兰黛集团惯用的一些抗氧化抗炎的植物提取,依旧是雅诗兰黛的鸡尾酒风格为基础,但核心功效更偏向以A类的功效为主展开,配上更温和的多肽协同促进胶原合成,以及A类所不能及的对动态纹的预防。VA衍生物+VC衍生物+多肽+植物抗氧化剂的组合,几乎就是一瓶六边形选手,一瓶搞定早C晚A,每项技能都不到极致,所有技能又都在及格线以上。我已经将紫光瓶推荐给身边所有人不喜欢琢磨护肤品又有抗老需求的朋友了,到目前为止没有收到很惊人的反馈,但也确实没有什么不耐受的案例出现,是我喜欢的稳中求进风格。最大缺点是硅感相当重,劝退介意肤感的朋友,除此之外,这是我评价很高的一款产品。
# 视黄醇视黄酸酯 #
RR非常新颖的RR酯,是将一个A醇+一个A酸拼接在一起的酯化物,涂抹于皮肤渗透后,经过酯酶切除释放出单独的A醇和A酸,释放出来的A酸能够直接起效,A醇则继续慢慢转化成A酸,持续性的释放抗老能量。这个衍生物确实脑洞大开,原料商自己做的功效性和稳定性测试数据都比较优秀,韩国延世大学有几项关于RR酯的研究,结论是RR酯比视黄醇效果更好,整体优势和HPR类似,都是更温和、更稳定、更有效且日间也可使用。不过实验人群规模很小,目前这个成分应用的还很少,也没什么第三方视角的研究,相比于前面那些VA类成分都有学术组织或者各自大厂的研究与选择,RR酯也还需要时间去沉淀,我对这个成分是很期待的。产品举例:VERSO 5眼精华Verso是比较早开始使用并主打AA酯的品牌,Verso这款眼精华的配方很精简,使用了0.24%RR酯+四氢姜黄素+二肽-2+棕榈酰三肽-8,活性物简单又明确:RR酯促进胶原蛋白、改善细纹,橙皮苷甲基查尔酮与二肽-2则是促进眼周微循环,改善浮肿,预防黑眼圈,万金油成分姜黄素,综合改善眼部黑眼圈,又提供抗氧化、抗炎的作用,最后棕榈酰三肽-8舒缓抗。相比我其他眼部爱用品,它是难得的精简配方,这并不是缺点,一款产品能实实在在地把四五个真正有价值的活性物发挥到极致就够了。况且对于大多数人的眼部皮肤来说也是“少即是多”。再说了,眼精华后还得叠加眼霜,那眼精华配方简单一点,搭配门槛也相对更低。肤感则比较一般了,是轻薄的乳液质地,推开也没有油腻、搓泥等毛病,就是并没有太多的例如柔润、顺滑的高级肤感,很朴素的好用实用。
# 补骨脂酚 #
补骨脂酚是Babchi树里提取的萜类物质。作为目前最火的类VA成分,实际上补骨脂酚在分子结构上与VA完全不同,补骨脂酚影响基因表达和调节胶原的特性却与A醇非常相似。有一些临床试验,对比了补骨脂酚和A醇的功效,让44名参与者每天两次使用0.5%补骨脂酚或每天一次0.5%A醇,使用后色素沉淀、皱纹、泛红方面都有所改善,二者的效果也无明显差异,表明了两者效果是相同的,而补骨脂酚更温和,反馈脱皮的现象更少。所以研究认为补骨脂酚在体内实验上最重要的抗老效果对比上补骨脂酚和A醇几乎相同,性也更低;相比比后面要提的植醇,是更加优秀的,也是其他宣称“植物类A成分”所不能媲美的。可惜这种试验数据还是有限目前的研究也很有限,其中有些是商业赞助的成果,不过总体来说,当前对补骨脂酚的功效方面的市场反馈还是亮眼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在抗老方面,既然有HPR、RR酯这种本就是真VA成分的温和衍生物,还是尽可能优先选择它们,补骨脂酚则可以作为plan C或者联合其他VA成分使用。毕竟抛开类似VA的抗老功效外,补骨脂酚还是个全能成分,在抑制酪氨酸酶、抗炎、抗氧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改善毛囊开口过度角化方面全都有不错的效果,甚至在抑制5a还原酶能力方面比A醇更有效,所以它不仅适合敏弱肌肤选择,也是对痘肌极其友好的成分。另外,补骨脂酚也有稳定性差的缺点,其结构跟“白藜芦醇”比较相似,虽稳定性比A醇略好些,但依旧有怕光怕热怕金属离子等问题,由于研究太少,了解的不够透彻。目前我最看好的方案还是做成“护肤油”的形式,对于本就是油溶性的成分来说更能保护其活性。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写到:补骨脂酚在国内还属于未获批的原料,所以我们只能在国外品牌中体验到了,比较知名的代表是雅漾,不过既然另一个植物类VA-三叶鬼针草都已经获批使用了,估计补骨脂酚的过审也只是时间问题。没想到这么快补骨脂酚就过审了,对其好奇的朋友不用着急,预计明年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一大批主打补骨脂酚的国货产品可供选择了。产品举例:trilogy小紫瓶精华
这款精华油,主打4%补骨脂酚,浓度相当可观了,一般能加到2%就足以起效,一款平价产品可以加到如此巨量是很良心了。除此之外,整体配方十分精简,基底油使用了白芒花籽油、甜杏仁油、角鲨烷、玫瑰果油,都是滋润、保护感强烈的温和基础油,以及最近很热门的DM籽油,油相没有太多噱头,主要还是以滋养修护为主,适合绝大部分干皮。
可以把它看作一款油质地的温和抗老精华,是非常适合干皮、敏感肌肤用的抗老产品,也推荐耐受肤质也可以和我一样将它作为booster来搭配上面推荐的每一款抗老产品使用,可以在增加保湿度的同时也增强抗老效果。在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太多补骨脂酚的产品可选的情况下,短期内它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只要你有使用润肤油的习惯,又是需要抗老的肤质,我都建议可以试试看。
# 植醇/三叶鬼针草提取物 #
植醇也是可靠的天然类视黄醇,植醇是油溶性成分,基本没有渗透困扰,在进入皮肤后植醇需要先转化为“植烷酸”然后植烷酸跟细胞A酸受体-RXR受体相结合,起到跟VA一样的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胶原蛋白和GAGs细胞外基质合成、减缓出油的效果;原料商提供的资料里面体外实验给出的各种数据表现大多跟A醇持平或略优,比A酸效果要差一些。其中有一项“在分离的皮肤组织上观察对MMP1金属蛋白酶抑制”特别说一下,分离的皮肤组织比成纤维细胞配方更能说明效果;MMP-1是在皮肤受到如紫外线等损伤所产生的一种破坏胶原蛋白外基质的炎症介质,及时高效的抑制MMP-1可有效保护皮肤内的胶原蛋白,这要比被破坏了再重建更有意义;可这项实验是用视黄醇棕榈酸酯来实验对比的,棕榈酸酯本身就是最弱的A酯了,植醇对MMP-1的抑制比棕榈酸酯还要差。三叶鬼针草提取物的核心活性物也是植醇,所以理论上功效也是接近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植物类VA,而非有点抗老意义就蹭VA热度的植物提取物。从原料商的资料来看,人体皮肤使用测试实验采用的成分对比也全是0.3%视黄醇棕榈酸酯和2%三叶鬼针草,相比之下2%三叶鬼针草表现会更好一点。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失望的,毕竟视黄醇棕榈酸酯的功效在VA家族中都是相对弱势,只是比视黄醇棕榈酸酯略好,说明和A醇还是有不小差距。还有比较好玩的是,今年三叶鬼针草的原料商又发了一篇文,大致意思是三叶鬼针草在几倍浓度加量下效果可以和补骨脂酚持平,而价格成本更优秀。综上所述,同为植物类VA,我会更喜欢补骨脂酚超过三叶鬼针草,而三叶鬼针草又优与其他名不见经传的自称“植物类VA”的植物成分。另外,相对来说植醇/三叶鬼针草的各方面研究证据都有限,建议还是跟各种不同原理的抗老成分搭配一起用。产品举例:奥杰尼熬夜精华霜
特别好用的面霜产品,从配方到使用感都没什么可挑剔的。产品的核心功效主要是温和地抗老,包含了三叶鬼针草,以及一系列符合在“晚A”思路的抗老成分。
其中棕榈酰六肽-19通过抑制神经递质减少肌肉运动改善表情纹,跟三叶鬼针草形成优势互补。再加上腺苷与核糖共同增强细胞的ATP合成,提高细胞自身对抗外界伤害的能力,也是一种间接修护紫外线损伤的手段。
熬夜霜里还添加了ALGENIST专利的小球藻多糖+小球藻提取物,能够为皮肤大量补充基本营养,还具有优秀的抗炎能力,减轻紫外线给皮肤带来的炎症损伤,预防炎症导致的胶原蛋白降解。
配方中还复配了茶叶提取物、海白菊、西番莲、维生素E来增强抗氧化的功效。
这些成分环环相扣,在夜间帮助皮肤修护日间紫外线、基累积的损伤,并一边防止胶原被降解一边温和地促进胶原再生,是一款对敏弱肌肤友好的抗老产品。当然也适合健康皮肤搭配其他抗老成分使用。
使用感很特别,霜的质地看着像是一块光洁的固体椰子油,闻着也是淡淡的椰香,单看质地好似滋润度很高,但在皮肤上推开就会瞬间爆水,涂抹感轻薄水润,然而当它成膜后,却又能在皮肤上覆盖一层哑光的油膜感,保湿力对于偏干皮来说在冬季来说不太够,混合皮、中性皮肤使用没问题。是一款配方思路、质地都很特别,功能性和性价比都极优的产品。
总结早C晚A是实际有效的抗老思路,从C和A的衍生展开,本质上就是日间抗氧化、防御,夜间抗老修护,不同肤质可以根据这个思路选择类似功效思路的产品搭配。原则上我建议更重视A,无论市面上有多少抗老成分的更替,A还是值得纳入routine中,即便A醇不耐受,也可考虑更温和的A酯、AA酯、HPR等;而抗氧化方面,比C更强的成分选择很多,但鉴于乙基VC、AA2G、VCIP等衍生物,无论使用门槛还是成本都不高,是低成本高收益的选择,所以即便已经在使用主打其他成分的抗氧化精华,仍旧可以搭配上含有VC成分的产品联合使用。
往期精美文章保姆级抗氧化适合90%人的护肤搭配公式夏季爱用品2021年年度爱用品
糊奔奔
分享科学理性护肤心得
● 微 : 糊奔奔 ●
● 新浪微博:@糊奔奔 ●💡点亮【在看】和【赞】,护肤科普不迷路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投稿至邮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