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整形手术的发展史(最全详解)

鼻整形手术的发展史(最全详解)

鼻整形术是最早开展的外科手术之一,鼻整形手术的发展史几乎是一部整形外科的发展史。

约3000年前 古埃及

最早的鼻整形史始于约3000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人相信“来世永生”,面部特征可以被带入后世,因此,在古埃及,整形外科手术多用于制作木乃伊。例如,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的鼻部就被小骨头和果核等充填,以使其面部特征能转入后世。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 现保存于开罗博物馆

苏胥如塔(Sushruta)和古印度

古印度是整形外科的发源地,全鼻整形的艺术和科学被认为起源于印度移位著名人物的作品。Sushruta,生活在公元前1000—前800年间,当时割鼻是对犯罪者的一种常用刑罚,这种刑罚使许多犯人失去鼻子,需要通过手术加以修复。他利用面颊带蒂皮瓣为鼻缺损患者施行手术重建鼻子的方法,在鼻再造过程中,从面颊切取皮肤,移至鼻部所需的位置,安置好并缝合,为使康复过程保持呼吸通畅,在鼻孔里插入两条木质硬管,这种方法称为“印度式鼻成形术”。《妙闻集》的一页

鼻子再造手术现场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公元14年 古罗马帝国

学者Cornelius Celsus出版的《De Medicina》(《医药》)中,记载了校正和重建的鼻子的整形外科技术。罗马诗人Martial(公元前40~104)提及,当时医生经常为在国外鼻受损的士兵施行手术,以使其更好融入罗马社会。

古罗马角斗士画

4世纪 拜占庭罗马

Oribasius画像

皇室医生Oribasius(约320~400)出版的《Synagogue Medicae》(《教会医学》)一书中也有关于隆鼻手术的记载,对面部外观进行无损外科缝合、伤口清创、去除受损组织,以防止感染恶化等各种方式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

11世纪

罗马帝国灭亡后,普通外科医生被视为异,整形外科随之衰落。Sushruta的手札辗转流传至欧洲,11世纪时,一位医生Ibn Abi Usaibia将其译成文,汇编入《Cerrahiyet UL Haniye》(《皇家外科》)。

15世纪 欧洲

整形外科出现昙花式的多面复兴。欧洲才有人开始进行鼻再造手术。1430年,西西里的Gustavo Branca父子采用的鼻再造方法,就是由印度方法传播到欧洲的皮瓣再造新鼻法。但这种“意大利的重建方法”要归功于现代外科之父——博洛尼亚的解剖学教授Gasparo Tagliacozzi(加斯帕罗塔利亚科齐1546-1599)。他在他的论著《外科医生手册》中以科学和哲学的方式论述了这个问题。Gasparo Tagliacozzi教授注意到人们的整形需求,开创了整形外科。他创意地将病人的上臂内侧部皮肤经过艺术修整,进行全鼻再造,创造出漂亮的新鼻子。他的这种鼻整形方式,称为“意大利法”的鼻整形术。

必须提醒的是,追溯从埃及到印度再到欧洲的时间历程,对于理解鼻整形术的根源来自于重建手术是有意义的。随着重建技术的发展,外科医生开始更好地理解鼻结构的复杂性、形式和功能。重建的基本原则要有正确的内部结构、鼻内衬和外部皮肤。这样,外科医生可以探索如何最好地矫正鼻畸形。

18世纪 英国

战争在鼻整形技术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战争不仅带来了鼻整形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鼻整形与修复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在迈索尔战争中,古印度的隆鼻技术再次被提起。1794年,东印度外科医生Thomas Cruso和James Findlay在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他们在隆鼻过程中的照片和其鼻重建的成果,并在伦敦发表了他们对鼻部皮瓣移植技术的改进。

19世纪初 德国 提出鼻整形概念

1818年,德国的Carl Von Graefe(1787-1840)发表专著《Rhinoplasty》(《鼻整形》)。成为第一个提出“鼻整形术”一词的人。书中详细描述了三种成功的鼻整形术——第一种是用印第安人前额皮瓣技术进行的;第二种,意大利式鼻成形术(tagliacotian operation)。第三种,一种改良的游离手臂皮瓣移植技术,他称之为德国技术。

随着无菌技术在19世纪40年代被Lister主流化,以及的引入,包括使用外用可卡因,开创了整形外科的新时代。

在1845年著名的柏林大学教授约翰弗里德里克迪芬(Johann Friedrick Didffenbach 1792 – 1847)提出了鼻整形美容的理念,通过鼻部手术提高美容效果。此外,Dieffenbach的功劳是使用麻醉,使手术更容易受。他撰写了一本名为《手术外科学》的综合性教科书,描述了如何使用鼻外部切口,通过切除多余组织来矫正鼻畸形。在那个时期,外科医生全神贯注于鼻外部手术,Dieffenbach曾为一个患者的大鼻子做缩小手术,手术部位主要在鼻的软组织部,当时的手术切口在鼻外部,术后有明显的瘢痕,后来就没有再施行了。

19世纪80年代 美国 鼻内入路鼻整形手术

在1887年之前,几乎没有人听说过采用完全鼻内入路进行的鼻整形手术。直到纽约的耳鼻喉科医生约翰奥兰多罗伊(John Orlando Roe, 1849-1915),发表了他的划时代的论文“蒜头鼻畸形和简单的手术矫正方法”。在这篇文章中,Roe描述了第一例鼻内入路成形术纠正蒜头鼻的病人。随之,在1年,他发表了另一篇论文,讨论全鼻的鼻整形术,包括鼻尖的精细处理和降低背部驼峰。他通过将所有手术切口隐藏在鼻子内部来发明了鼻内入路技术;在得知路易斯巴斯德的发现后,他开始在伤口上洒碘仿消毒粉,以防止感染;另外,他也是第一个把可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剂和可注射麻醉剂的人;他还提出了隆鼻术之前和之后的照片标准化。

在2年,Robert Weir(1838 -1927)发表了他应用移植物修复“凹陷的鼻子”或鞍鼻畸形的资料。他还描述了一例分期进行的鼻整形手术:首先用Roe的鼻内入路技术减少鼻背驼峰和缩小鼻子。然后,第,他通过楔形切除缩小了鼻尖和鼻翼的宽度,这种鼻翼基底对称性切除新月型组织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并被称为“Weir切口”。

John Roe.M.D(1848-1915) Robert F.Weir.M.D(1838-1927)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 现代鼻整形的形成

按时间顺序,尽管Roe和Weir这两个美国外科医生,是首次描述鼻内入路鼻整形术的,但被誉为“现代鼻整形之父”的人德国医生是雅克约瑟夫(Jacques Joseph, 1865-1934)。8年, Jacques Joseph报道了一例开放切口施行大鼻缩小整形术,并阐述了大鼻畸形的解剖学原理,详细介绍了矫正畸形的方法,还为手术设计了一些专用器械。在建立自己的诊所之后,他发明了数十项技术创新,他是第一个使用复合组织移植物的人,他将皮肤和软骨联合在一起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这在鼻整形中非常重要; 他开创了将所有切口都隐藏在鼻子内的鼻内方法; 约瑟夫医生还设计了的手术器械,直到今天仍在使用。1928年,他出版了工具书《Nasenplastik und sonstige Gesichtsplastik》(《隆鼻和其他面部整形手术》),1931年出版了第二版。这是第一部鼻整形的专著,所以后来人们尊称其为“现代鼻整形之父”。

Jacques Joseph.M.D.(1865-1934)

手术器械

在雅克约瑟夫(Jacques Joseph)的指导下学习的很多外科医生在鼻整形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像古斯塔夫奥夫里希特(Gustave Aufricht)博士后来在纽约Lennox Hill医院创办了《整形与重建外科》。 约翰马奎斯匡威(John Marquis Converse)博士成为曼哈顿眼耳喉医院(MEETH)的外科主任,并在纽约大学建立了整形外科。 塞缪尔福蒙(Samuel Fomon)博士在解剖学和外科课程中向雅克约瑟夫(Jacques Joseph)学习,后来将这些理论传递给了芝加哥的莫里斯科特尔(Maurice Cottle)博士和纽约的欧文高曼(Irving Goldman)博士。

9年– Friedrich von Mangoldt博士首先使用肋软骨修复“鞍状”鼻子。

20世纪上半叶 美国 鼻整形课程促进鼻整形技术普及

Joseph Safian约瑟夫萨菲安(1886-1983)和 Gustave Aufricht古斯塔夫奥弗里希特(4-1980)是德国医生雅克约瑟夫的学生,20世纪30年代将约瑟夫的方法引入美国,在美国开启了现代鼻整形术的新时代。

Samuel Fomon,M.D.(1889-1971)

塞缪尔福蒙(Samuel Fomon, 1889-1971) 是伊里诺伊大学解剖学教师,在20世纪30年代末,Fomon应用德语和约瑟夫在柏林度过了一段有意义的时光。在1939年。他发表了题为《创伤外科与整形修复》的论文,使美国人可以更广泛深入地了解源于约瑟夫的德文信息。Fomon的兴趣不是制作一份详细的报告,而是为那些想做鼻整形手术的医生提供实用的指导。在1940年起,Fomon向波士顿耳鼻喉科医生提供了一门有关鼻整形术的课程。随着人们对他所教授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Fomon将他的课程扩大到包括尸体解剖以及现场手术,为医生提供鼻整形技术的指导和操作实践。

Maurice H. Cottle.M.D.(8-1981)

在Fomon所教的750位耳鼻喉科医生中,有两位Maurice H. Cottle和Irving B.Goldman有开展了自己的课程。Maurice H. Cottle(8-1981)的大本营是芝加哥,他在伊利诺斯州共济会医院开设了自己的课程,1954年,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Irving B.Goldman 在纽约奈西山医院(New York’s Mt.Sinai Hospital)开设了鼻整形课程;另外,还有Leslie Bernstein在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以及M. Eugene Tardy在芝加哥库克郡综合医院(Cook County General Hospital)的鼻整形课程,这些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鼻整形医生。

Irving B.Glodman 开设鼻整形课程

20世纪下半叶,鼻整形术入路的改变—外入路

1953年,纽约市的Irving Goldman博士发表了鼻尖缩小术,后来他为很多女性进行了鼻尖缩小术,这一过程被称为“ Goldman Tip”。1968年,Jack anderson提出了鼻尖支架的“三脚架”理论,从理论上了鼻部框架稳定的基础。1975年–来自洛杉矶的杰克谢恩(Jack Sheen)博士首次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描述了在鼻尖上放置小的软骨移植物以进行复杂的改变。

三脚架理论示意图

关于外入路切口,首先是由布达佩斯的Aurel Rethi博士1934年提出的,所以,现今鼻小柱外切口称Rethi切口,但该切口入路当时并未引起注意;1970年,首届美国整形外科学会国际研讨会在纽约召开,来自南斯拉夫的一位不知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埃沃.帕多万(Ivo Padovan),被要求在10分钟内讲诉他和他老师–安特.赛瑟尔博士(Ante Sercer)的关于外入路鼻整形手术的经历。这篇报告几乎被纽约市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酒店出席现场的1000名参会人员忽略,除了两个加拿大多伦多人,Wilfred Goodman和David Bryant。1975年Wilfred Goodman在芝加哥美国整形外科学会国际研讨会上展示250例跨鼻小柱外入路行鼻整形手术的案例,开创了外入路鼻整形的新时代,经他改良的跨鼻小柱倒V形切口被称为Goodman切口;1980年初,Jack Anderson首次发表了外入路行鼻整形手术100案例的报道,并在1986年出版了专著《鼻整形:强调外入路》,随着外入路的理念在世界传播开来,关于手术入路的鼻整形术革命也开始了。外入路切口能够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更方便医生精准的判断、操作和教学,一些鼻整形操作技术,如鼻尖软骨缝合技术、复杂的鼻中隔重建、鼻骨穹顶重建等,只能在直视下完成,更重要的是外入路直视下操作,缩短了鼻整形医生的培养周期。

Calvin Johnson和Jack Gunter是Anderson的学生,早期对外入路鼻整形也产生过怀疑,但在1980年听过他的老师安德森讲解使用鼻外入路的100个案例后,开始在他们所有的二次鼻整形手术中使用鼻外入路方法,并成为使用移植物来维持鼻轮廓的热心支持者。Calvin Johnson致力于入路机构性鼻整形的理论研究,探究移植物对支架结构和外观的影响,1990年在他的学生Deam Toriumi协助下出版的专著《开放性结构鼻整形》(Open Structure Rhinoplasty)对他的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Deam Toriumi是开放性结构鼻整形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他认为开放性结构鼻整形是利用移植物提供持久可靠的支撑以对抗挛缩的压力,使鼻子更结实,可以在外观及功能上取得更持久的效果,2019年的出版的巨著《结构性鼻成形术:三十年的经验教训》,这本书详细介绍了30年结构性鼻整形手术的变迁,包括优点和不足,展示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专著中有大量手术案例,提供了详细的术前、术中操作、术后随访。

Jack Gunter(冈特)于1983年在德州开创了达拉斯整形外科医生的年度鼻整形课程“达拉斯鼻整形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37届,为很多鼻整形医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诸如Mark Constantian、Ron Gruber、John Tebbetts、Steven Byrd、Rollin Danniel、Rod Rohrich、Bahman Guyuron、Tony Wolf、Nicholas Tabbal等, 另外还有的四位世界知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来自芝加哥的盖瑞.博格特(Gary Burget),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弗雷德里克梅尼克(Frederick Menick),来自法国的吉尔伯特艾克(Gilbert Aiach)和来自巴西的埃沃.皮坦盖(Ivo Pitanguy)。冈特还独创了用于记录手术过程的图解模板,被全世界鼻整形医生广泛采用。

随着美国鼻整形教学和课程的开展,欧洲的外科医生也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其中包括来自伦敦的托尼布尔(Tony Bull)、来自罗马的莱昂内洛庞蒂(Lionello Ponti),来自瑞士的鲁迪.麦尔(Rudi Myer)和来自德国的主张应用复合移植物和撑开移植物的克劳斯.沃尔特(Claus Walter)。此外。另一个德国人,一位名叫霍斯特乌尔斯坦(Horst Wullstein)的耳科医生,同约翰.康纳利(John Conley)、理查德.法里奥(Richard Farrior)一起,在欧洲推广第一批面部整形外科课程。

这些课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由于布尔和沃尔特倡导,陆续出现了欧洲学院和约瑟夫学会。在意大利,首先是Valerio Michelli Pelligrini,然后是Georgio Sulcenti,最近又有Pietra Palma安排了教学课程。墨西哥的Efrain Davalos,是Cottle的学生,作为美国整形外科学会的受邀导师,赴莫蕾西亚参加每年一次的面部整形手术课程。在哥伦比亚波哥大,Fernando Pedroza,他曾和Anderson,Webster一起受训,他举办课程并邀请老师来激励和教育学员。

隆整形的版图逐渐扩大,已遍布欧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中东地区、南非和亚洲。

3.东方鼻整形技术

在西方,鼻缩小术是大多数整形医师施行最多的鼻美容术。在东方,尤其在中国,则与之相反,隆鼻术是大多数整形医师施行最多的鼻美容术。东方蒙古人种和马来人种的鼻美容整形术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东方人的鼻美容整形术中,鼻形态的改进多模仿西方高加索人种的鼻形态以隆鼻术居多。隆鼻术是2年由Weir首先报道,隆鼻材料是影响手术成功与普及的关键。隆鼻材料经历了液体石蜡、金属(金、银等)、异种骨(象牙)、异体骨、异体软骨、自体骨、自体软骨移植的漫长发展过程。东方人鞍鼻比例高,人们就曾用凡士林、明矾、陶瓷、金、银、铂、赛璐珞、象牙,甚至黑海石、指甲、鸭胸骨、牙刷柄等,作为填充材料以整复鞍鼻畸形等。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但它们毕竟是早期鼻整形材料的尝试,只是这些材料有的性太大、排异率高,有的质地脆易破碎、价格昂贵、来源困难等原因被放弃。

(各类鼻整形材料)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北平()等地的已经开展隆鼻等美容手术,但大部分是通过注射石蜡隆鼻;

1949年,上海医学院整形外科和解剖学教授倪葆春,在《中华医学》英文版上报道了采用肋软骨移植隆鼻术;

倪葆春,图片来自网络

1955年日本医生Nishihata报道使用固体硅胶材料隆鼻获得成功,这种方法很快得到世界各地医生的肯定和欢迎,作为美容目的的隆鼻术才得以在东西方的蒙古人种中广泛开展;

1959年大学第三医院朱洪荫教授主编的《成形外科学概要》中,叙述了鼻再造和隆鼻美容手术,并附有成功的手术前后的照片;

(朱洪荫,图片来自网络)

1964年新加坡人邱武才Khoo Boo Chai报道了亚洲人鼻整形术,描述了亚洲人使用自体肋软骨和硅胶植入物隆鼻的手术;

1974年日本古河M Furukawa总结了亚洲人鼻整形术的一些经验,描绘了理想的亚洲人鼻部外形和肋软骨鼻整形技术。

1979年上海第九医院张涤生教授主编的《整复外科学》中,也叙述了鼻再造和隆鼻美容手术;

(张涤生,图片来自于网络)

1979年,杨果凡发明的前臂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重建外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促成了以前臂为供区的多种皮瓣游离移植方法的发明问世。20世纪80~90年代,应用前臂皮瓣移植或多种游离皮瓣移植进行全鼻再造或部分鼻缺损的再造,在国内外成为医患们的选择。

4.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鼻整形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在东亚地区隆鼻术就是鼻整形术的代名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以韩国的郑东学、张庸柱、李明柱为代表的韩国鼻成形术专家,借鉴了西方鼻整形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对东亚人群鼻部解剖进行深入研究后,不断改进和探索适合东亚人群的鼻成形外科技术,形成了以鼻背区采用人工材料增高、鼻尖区应用自体材料这种东亚鼻整形术的基本共识。下图简单说明了东亚美容鼻整形的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单纯L形假体隆鼻;第二阶段:80年代L形假体+耳软骨隆鼻;第三阶段:90年以后柳叶形假体隆鼻+耳软骨;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鼻尖用软骨塑形、鼻背用假体垫高。

目前,在韩国, 则以第四种开放式的综合鼻成形术居多;而日本术式相对保守,仍以假体隆鼻术和假体+耳软骨居多。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鼻整形外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鼻整形手术成为整形外科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但一直到本世纪初,中国鼻整形手术除了少部分是修复先天畸形、外伤或肿瘤切除后的缺损,绝大部分是手术就是假体隆鼻,假体隆鼻能很好的解决鼻根、鼻背底平的问题,但对鼻尖的改善有限;尤其,对朝天鼻和鼻头肥大,几乎是束手无策;有些医生试图靠增加假体的厚度来达到改善鼻尖的目的,结果事与愿违,出现了鼻尖变形、鼻尖皮肤变薄甚至溃破,导致了很多并发症的发生。

郑东学教授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内鼻整形医生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现代鼻整形理念,2006年,对于当时国内所有鼻整形医生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韩国耳鼻喉医生郑东学博士的《现代韩国鼻整形》尹卫民博士翻译出版,这本专著,让所有整形医生读者眼前一亮:许多困惑的问题和公认的难题,这部专著都做了图文并茂到解答。它给出了区别于以往单纯隆鼻术以外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案,对国内绝大多数鼻整形医生来说这本书具有启蒙意义!2008年韩德民教授的翻译的《鼻整形图谱》及2009年李战强教授、牛勇敢教授主译的《达拉斯鼻整形术》相继出版,大大加快了现代鼻整形理念在国内的传播。2009年牛永敢博士在郑州成功举办国内首次鼻整形的国际专业会议。11年李战强教授出版了《图解鼻整形入门》,12年牛永敢博士和张辉博士出版了《开放式入路鼻整形基础》,综合鼻整形的理念在国内稳步深入推进。2016年,由杭州整形医院谭晓燕院长举办的《西湖论剑,鼻出新裁》手术演示大会,来自全国近千名鼻整形专业医生,观看了14台鼻整形手术直播,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的鼻整形的发展壮大。

随着《达拉斯鼻整形术》等一批经典的西方鼻整形译作在国内出版发行,一大批热爱鼻整形的医生,不拘泥于西方鼻整形技术,立足于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研究,使得鼻整形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达拉斯鼻整形理念引入中国后,根据亚洲人的五官特点将其进行改良,得到了较以往单纯使用假体的隆鼻术更安全、更自然、更符合中国人面部特征的效果。达拉斯鼻整形理念是建立在欧美鼻的基础上,欧美鼻绝大部分是大鼻子变小、高鼻子变矮、长鼻子变短;而中国人正好相反,绝大部分人需要将塌鼻子垫高、短鼻子加长。中国人适合鼻背部垫假体+鼻头用自体软骨塑形的方法。

我们既要立足于我们的鼻整形发展特点,也需要放眼国际,我从2013年参加美国达拉斯鼻整形会议,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得到很多感想。我们中国鼻整形起步较晚,综合鼻整形也是在2010年左右才被提及,我们可以看韩国郑东学教授的《现代韩国鼻整形术》是在2006年发表出版,其中已经积累了300多例案例,但是当时我们中国还未出现“综合鼻整形”这样的概念,相比之下我们差不多是晚了近20年的时间。那么从发展的时间顺序上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

目前或者说是延续至今的鼻整形争论,是从1934年Aurel Rethi教授提出开放型鼻整形,到上世纪70年代Johnson对开放型鼻整形的大规模使用,一直存在着开放型鼻整形与闭合性鼻整形之争,以及开放闭合混合型切口,这三类的争论。从性质上说,这是切口之分,一直以来也是国外争论的焦点,已经形成了CLOSE & OPEN the WAR。

其中以冈特教授、Toriumi教授为代表推荐开放型切口(外路入),以康斯坦丁为代表则支持闭合性路入(内路入)。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开放型切口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直视下操作,手术视野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明显看到出血的位置,可以做到彻底止血;对于短鼻、修复等对鼻尖塑形要求高的矫正会更充分;而且利于教学,可以缩短医生培养的周期。而闭合性切口最大的好处就是创伤小,另一个就是“所见即所得”(闭合性切口没有掀起皮瓣,植入移植物的过程中就会看到合适不合适,而开放型切口鼻腔打开会引起水肿,而合适与否只有缝合之后才能知道);另外呢,对于那些改变不要太大,而且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能用最小的创伤得到最好的效果。

现在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叫做结构性鼻整形与保守性鼻整形之争,保守型的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而开放型的代表就是Toriumi。

但是国外专家也明确指出保守鼻整形是不适合亚洲人、不适合矮鼻梁的,只适合高鼻变矮的类型。但是其中提出的手术中韧带的保留,以及剥离层次不同(我们通常在骨膜上层,而保守鼻整形是在骨膜下层,这样出血会少、水肿少、恢复快;但是对于亚洲人来说,鼻部软骨较薄较小,如果估摸下剥离不保留骨膜,这样对硬骨也会造成伤害,更容易碎,就丧失了支撑力)。所以,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适应症,适合人群。

我们再放眼中国隆鼻市场,我们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亚洲人的五官特征跟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理论上不能完全照搬,需要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加上实践可以总结出一套我们的隆鼻方式,但是我们的鼻整形市场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但我们常常缺乏像国外医生如丹尼尔、恰克尔等人对鼻部美学、对解剖细节的追求,我们缺乏一本适合中国人的鼻整形教科书,没有人在做这些基础的整理工作,这也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鼻整形多样化的呈现,一个是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医生技术之间的差异,第三求美者要求的多样性。

我们隆鼻的发展方式也是经历了从最初的L型硅胶假体单纯隆鼻,到L型硅胶+耳软骨的方式,到柳叶型假体+耳软骨复合型隆鼻,综合鼻整形的四个阶段,就目前而言第三第四阶段可以说是并存的。综合鼻整形我们强调用软骨塑造鼻尖形态,那么用什么软骨?耳软骨、鼻中隔、肋软骨到底选择哪一种?肋软骨又有多种搭建方式,如何进行塑形?这都是多样化产生的方向。

我们很难评价哪种方法最好,我们只能说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症、适合人群;比如说内外路入的区分,内外路入我都可以做,但我认为90%的人适合外路入,而只有10%的人适合内路入,前提是一定要选择好适应症。

再者,国内集中在软骨之争上,我认为没有哪种软骨最好,只有哪种更适合。我们整形医生就要清醒认识到每种软骨之间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一视同仁”。有人认为会做肋软骨隆鼻水平就很高,肋软骨就可以一劳永逸,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第一肋软骨从材质上来说太硬了,第二就是肋软骨隆鼻对功能的影响,会引起鼻腔占位,有耳鼻喉科医生反映大量肋软骨的堆积对呼吸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下,如何用尽量少的软骨,用最少的搭建方式来减少对鼻子功能的扰动,并达到相对完美的效果。

所以,我现在一直在思考:如何保持外形与活动度之间的平衡;既要外形美观,又要关注功能。

在《鼻整形手术图谱》中提到,上帝缔造创造皱褶,只有医生制造瘢痕。天然的皱褶是上帝的赐予,以鼻翼缘为例,如果切除,那么就永远失去了这么自然的形态。另外还有一句话,术前沟通很重要,术前多花一点时间进行沟通,不要术后陷入无限的痛苦之中。

我还有一点比较深的感悟,针对国内现状的复杂性,我们整形医生也要做自己擅长的手术。

下面总结一下我的鼻整形理念:

第一:加大自体组织在鼻整形中的应用;

第二:鼻部整形出问题通常都是鼻头部位放假体惹的祸,所以鼻头部位坚决不用假体,而是用软骨对鼻头部的原有框架进行加固和改造;

第三:重视面部整体设计,通过面部轮廓手术,形成新的鼻部形态平衡,比如:通过改变下颌及额部形态来平衡面部五官形态;

第四:与以前单纯强调在鼻部加材料而获得新的形态不同,强调从鼻内部基础入手,通过调整鼻部软骨和硬骨形态来改变鼻整体形态,比如:鼻基底宽就会显得鼻背低,可以通过缩窄鼻骨来纠正。

第五:在注重外形的同时,注重鼻部生理功能的保护和修复!

附:以上内容是我这些年以来施行综合鼻整形手术的一些个人见解,也包括对鼻整形理念的认识和现状的剖析,仅代表个人观点。

下面的照片是自2013年参加国际鼻整形会议的汇总2013年参加“达拉斯鼻整形会议”与冈特教授的合影

2013年我与Deam Toriumi教授

与Bahman教授合影

2013年参加“达拉斯鼻整形会议”与冈特教授的合影

与Bahman教授合影

与Rod Rohrich教授的合影

丹尼尔教授

恰克尔教授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投稿至邮箱:dxsen@qq.com

(0)
上一篇 2025年2月18日 下午6:38
下一篇 2025年2月18日 下午6: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