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 第12期 73-74页
文章原标题为:新媒体场景下的文化记忆建构与身份认同——以“中华之美”短视频大赛为例
作者:原平方 张耀兰
背景介绍:“之美”海外传播计划是五洲传播中心在指导下,将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融为一体,结合自身优势的探索实践,是“中华优秀”传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以精品内容制作、资源转化和立体传播为核心,创造性地将电视、网站、社交媒体、图书、文化交流等媒体融为一体,向海外立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内容产品,的兴起首先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就媒介演变的历程来看,在传统媒体时代,图文内容和音像内容只能在报纸等纸媒与在电视等电子媒体上分别传播;互联网诞生的早期受制于当时的带宽束缚,信息传播的形式也主要以图文为主。随着宽带技术取代窄带技术成为主流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具备了传输大型文件的能力,迅速推进的带宽技术为短视频产品的推广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如今,传播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时间的碎片化和空间的流动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体场景形塑了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形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洲传播中心联合阿里大文娱旗下大鱼共同发起了“中华之美”短视频内容征集大赛。短视频大赛第1期从2018年5月9日正式启动,视频征集为期两个月,共有770个视频账参与,上传参赛视频4087条,网络总播放量逾3666万次,最终评选出68部获奖优质作品。参赛作品从个体的角度展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中华之美”主题,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一次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建构和国家认同。
作为议题设置的“中华之美”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普通网民进行了赋权,在新的传播关系中,人人都可以是发声的主体,普通网民可以广泛参与信息内容的生产与发布之中,信息的自主、多元选择成为主流。同时,自媒体也对优质内容的生产形成了强烈冲击。自媒体对于专业媒体机构的冲击还体现在把关难度的增加。在有别于传统媒体环境的新传播生态下,新传播主体不仅颠覆原来的传播格局,而且通过双向互动的“对称参与”将旧场的金字塔层级结构转化为网状结构,把关的复杂性显著提高。①在这样一个众声嘈杂的信息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之美”的形成、塑造与传播媒介紧密相关,因为在美国学者麦克姆斯和肖看来,媒介善于运用“议程设置”来为受众决定社会事件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有意无意影响受众对于事情的判断,媒介因此在塑造文化形象上至关重要。②在建构中国的文化形象和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上,“中华之美”短视频内容征集大赛为自媒体进行了有效的议程设置,成为展示“中华之美”和塑造中国形象的媒体传播渠道。
一方面,“中华之美”短视频大赛议题设置精准、定位明确。从内容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是五洲传播中心在指导下,将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融为一体的尝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结合自身优势的探索实践,而本次短视频大赛则是“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以平台招募、在线作品比赛的形式,吸引全球网友、创客的参与,广泛发挥个体创造力生产适于新媒体传播的短视频。挖掘、重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为广大自媒体或创客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议程。另一方面,UC浏览器、优土等内容分发平台诸多、创客资源丰富,UGC虽然占据了很大比重,但UGC的内容生产模式只能维持短视频的社交活跃性和用户黏性,真正优质的视频内容显然大多来自经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短视频平台的 PGC会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点上,五洲传播中心的奖励机制对于专业机构的短视频生产起到了比较积极的议程设置作用。比如进入短视频大赛的多数是技艺熟练的专业人员,而获奖的更是专业团队。
整体而言,“中华之美”短视频大赛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典籍、工艺器物、中医中药及色彩声音等诸方面内容,同时结合新颖的动漫手法、运用活泼幽默的语言,以亲历者视角力图展示中国人或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文化理解力较为深刻、艺术表现手法较为流畅,语言涵盖丰富、代入感较强,比较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特质,对于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短视频的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其《文化记忆》一书中认为,由于记忆常常受到被遗忘、被扭曲和被排挤的威胁,历史因此往往借助回忆赢得其形态。在这一意义上讲,一种文明借助什么方式记住对其具有生死存亡重大意义的过去,就是文化记忆所关注的核心命题,因此,每种文明都要建构起行之有效的回忆模式。③就个体而言,人的责任感来源于行为与回忆之间的互动机制。文化记忆并不明晰,只有定格的场景、凝固的遗存能够钩沉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结。
短视频正是这样定格场景、钩沉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传统文化的美不仅存在于历史之中,它还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华之美”短视频大赛以平台招募、在线作品比赛的形式,同时提供分发渠道包括UC、土豆、优酷等多端平台“一点接入,多点分发,多重收益”的整合服务,吸引了视频创客作为普通个体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其个体创造力,也使得每个个体在对“中华之美”的解读与描述中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比如,《百年字》之《鹤寿延年》展示了中国传统中医药的悠远历史和神奇奥秘;百年木雕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其木雕作品惟妙惟肖如活物一般,令人惊叹;广绣世家的第五代传人,针线在布上翻飞,作品栩栩如生……在新历史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海登怀特眼里,所有这些都属于“历史记载中的零碎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情形或故事”。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中华之美”短视频大赛所塑造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文化记忆的自然延伸和必要延伸。如果说文化记忆还属于显性层面,身份认同显然属于较为隐性的更深层面。所谓身份认同是指主体对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从文化角度来看,个体在认同过程中一般会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在这一意义上讲,身份认同主要就是文化认同。由于文化是一定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因而成为一定群体的集体身份认同。④个体或多或少总要在一定的文化群体中得到确认才有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就“中国之美”的海外传播效果来说,对于面对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取向的海内外中国人或华裔,拍摄和创作本身即一种发现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行为,观看或体验这种以“中华之美”为主题的景观与故事,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一次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对于那些喜欢中国文化的西方观众,短视频的创作或观看更是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共融的一种行为。正是通过众多人的创作拍摄和一次次的观看,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于自我的文化身份确认,从而也完成了更进一步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而且,在促进“讲好中国故事”的环境中,“中华之美”短视频大赛综合运用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比较真实、相对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推动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更重要的是,在创作或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一般大众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得以建构,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得到认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得以建立。
注释:
①万小广:《平台型媒体带来的挑战及应对》[J],《青年记者》,2017年3月下
②申雪凤:《海外华文媒体对“真实中国”形象塑造的作用》[J],《传媒》,2016年第1期
③【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M],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5-126页
④原平方:《家国记忆与身份认同——纪录片“长城内外”的文化传承》[J],《当代电视》,2016年第9期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投稿至邮箱:dxsen@qq.com